發布時間:
城市更新,正成為中國城市從“規模擴張”轉向內涵提升的關鍵抓手。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,全國已實施城市更新項目超6.6萬個,完成投資2.6萬億元,覆蓋老舊小區改造、歷史街區活化、基礎設施升級等領域。這一系統性工程不僅是民生改善的突破口,更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。
01國家戰略:城市更新的頂層設計
政策演進與定位
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“實施城市更新行動”,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;
2025年《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》進一步細化“宜居、韌性、智慧”三大目標,要求建立可持續模式與法規體系。
核心邏輯:從“大拆大建”轉向“留改拆并舉”,嚴控過度房地產化,注重歷史文脈延續。
制度框架完善
全國400多個城市成立更新工作領導小組,84城出臺管理辦法,300多城編制專項規劃,形成“規劃—策劃—實施”三級體系。
例如北京、上海等城市立法界定更新范疇,聚焦“空間形態優化與城市功能完善”。
02核心任務:解決“城市病”,提升民生福祉
民生痛點攻堅
老舊小區改造:全國改造78億平方米住宅,惠及居民超965萬戶。北京昌盛園社區將21個分散小區合并,統一物業管理,拆除違建千余處,實現“零補償”和諧更新。
安全韌性提升:改造老化燃氣管道2萬公里、排水防澇設施10萬公里,修復破損山體近5萬平方米。如上海楊浦區紀委監委督促改造中通大廈,解決燃氣泄漏、消防隱患問題,居民滿意度達98.7%。
文化傳承與產業激活
歷史風貌保護:中建壹品投資22.57億元改造上海楊浦濱江定海社區,保留工業遺跡的同時配建保障房,探索“風貌保護+功能再生”模式。
業態升級:天津解放北路金融區將老舊商業體改造為“遇見博物館·天津館”,融合藝術與科技,帶動文旅消費;北京首鋼老工業區轉型為冬奧場館與文創基地,拒絕房地產化開發。
03創新模式:多元協同破解資金與治理難題
市場化投融資機制
社會資本參與:重慶紅育坡片區由國企與社會資本合資成立項目公司,挖掘停車、商超等“造血點”實現可持續運營;
金融工具創新:25城設立城市更新基金(總規模4400億元),國開行授信6150億元,支持公益性項目。
全過程公眾參與
重慶九龍坡區紀委監委推動“問題清單變幸福賬單”,通過走訪居民推動解決民主村社區屋頂漏水、高齡補貼發放等堵點問題100余件;
江蘇張家港市建立紀檢監察與人大監督聯動機制,事前梳理重點、事中聯合督查、事后聯評促改。
04挑戰與破局:從空間改造到生態重構
當前瓶頸
規劃脫節:部分項目與國土空間規劃、產業發展方向脫節,陷入“重建設輕功能”誤區;
數據治理薄弱:多數城市缺乏智能化決策系統,更新方案缺乏動態調整能力。
系統性對策
立法保障:專家呼吁加快《城市更新法》出臺,明確權責與程序規范;
技術賦能:推廣“城市信息模型(CIM)+AI”平臺,實現規劃、施工、運維全流程智慧化管理;
機制創新:建立“政府引導、市場運作、公眾參與”三位一體模式(如福州、南京),政府統籌資源、企業投資運營、公眾監督反饋。
05未來趨勢:邁向“人民城市”的新范式
以人為本:從電梯加裝(北京海淀)、口袋公園(北京新增50處),到完整社區建設(杭州濱江區集成9大服務設施),聚焦“急難愁盼”;
綠色智慧:北京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通過光伏改造實現建筑零碳運行;深圳元芬新村引入物聯網技術優化城中村管理;
可持續性:探索“經營代替開發”,通過業態植入、長期運營(如社會資本躉租)保障長效收益。
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張廣漢所言:“城市更新的本質是推動城市業態、功能、品質的全面提升,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?!?從上海楊浦濱江的工業遺跡重生,到重慶山城社區的煙火氣留存,城市更新正在書寫一部關于“人的尺度”與“城的溫度”的中國敘事。
城市更新沒有終點——它是一場關乎空間正義、文化記憶與經濟活力的持續進化。隨著中央與地方的深度協同,這一戰略行動將不斷重塑中國城市的基因,讓“詩意棲居”從理想照進現實。
(文章來源于奕策星河)
咨詢信息
文件下載
只需填寫下面的表格,即可下載文件!